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锉吸有痕的茶棍蓟马

2020-01-07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夏茶期间,贵州省绥阳县茶叶技术人员来电反映白叶1号品种茶园的茶树叶片失水硬化现象普遍(图1),经调查后发现,此现象系茶树害虫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1935)为害所致。近年来,贵州茶区很多茶园,无论是白化类特异性茶树品种,还是常规绿茶品种,一到夏秋季节,茶树叶片背面就会出现大量的浅黄绿色、橙红或黑色小虫子,这其实就是茶棍蓟马。该害虫通过锉吸茶树叶片汁液,造成叶片上出现断续的条状疤痕,致使叶质变脆僵硬,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一、分布与为害

 

茶棍蓟马也称茶棘皮蓟马、米氏棍蓟马,分类地位上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棍蓟马属(Dendrothrips),已知分布区域包括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以及浙江、江苏、江西、重庆、云南、四川,甚至山东等省份茶区。茶棍蓟马成虫、若虫以锉吸茶树嫩叶汁液为害,受害叶片背面常呈条形疤痕状(图2),叶片正面略似凹凸状(图3),叶色渐淡失去光泽,严重时叶质僵硬变脆,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二、形态特征

 

茶棍蓟马一般分布在茶树叶片正面或背面,成虫虫体黑色,触角8节,节I、节III至节V黄棕色,节V端半部及其他节暗棕色。翅狭长,后缘近直;前翅淡黑色,翅脉1条,翅中央近基处有1条黄白透明带,翅合时可见1个黄白点,这是茶棍蓟马区别于其他害茶蓟马的典型特征。雌成虫体长0.8~1.1mm,黑褐色;雄成虫与雌虫近似,但体型更小(体长0.6~0.7mm),且雄成虫的腹部末端,以及合翅白点处所对应的腹节(节II至节IV亦为黄白色(图4、图5)。若虫共4龄,1龄若虫半透明乳白色,2龄若虫体色由浅黄至橙红,3龄若虫(预蛹)和4龄若虫(蛹)橙红色(图6、图7)。茶棍蓟马的卵呈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图8)。

 

 

三、发生特点

 

茶棍蓟马1年发生数代,世代重叠严重,以成虫在茶蓬下部叶片背面或杂草上越冬,或无明显越冬现象。成、若虫具趋嫩性和一定的趋色性。卵散产于嫩叶叶脉两侧,主脉两侧较多,每雌平均产卵20~30粒。在贵州1 年可完成8~9代,室内饲养条件下,春季气温15℃以上,完成1代需20~25d,夏秋季节完成1 代需18~23d。成虫少动,活动性较弱,受惊则弹跳飞起,强光照下多栖于叶背和树丛下荫蔽处,雨天多在叶背。若虫多晨昏孵化,初孵若虫不甚活跃,有群集性;3龄停食并沿枝干下移至地表枯叶化蛹;蛹期不食但仍可爬动。该虫往往在中、小叶品种茶园中发生较严重。

 

四、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加强肥培管理,及时分批采摘或修剪,可随芽叶带走一定的虫卵及虫体,一定程度上降低虫口基数。

 

2. 物理防治

茶棍蓟马有一定的趋色性,可在春末利用蓝色诱虫板或黄色诱虫板诱杀成虫,注意悬挂色板下缘距离茶蓬面不易超过0.2m

 

3. 化学防治

茶棍蓟马的防治时间一般掌握在春茶结束后、各季修剪或强采结束后且新芽刚萌发时,若有茶棍蓟马发生,可喷施24%溴虫腈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15% 茚虫威乳油1 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1 500倍液。注意不同季节轮换施用上述药剂,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2019年第12期P20-22,《锉吸有痕的茶棍蓟马》,作者:孟泽洪,李帅,杨文,周玉锋。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