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茶树上的“钉螺”——茶小蓑蛾

2020-12-20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茶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属鳞翅目(Lepidoptera)、蓑蛾科(Psychidae),是一种茶树上较为常见的蓑蛾类害虫。蓑蛾的共同特点是幼虫和蛹均生活在护囊内,而护囊常悬挂在茶树叶片或枝干上。茶小蓑蛾的护囊相对较小,且呈明显的纺锤形,形似“钉螺”。据报道,上世纪中叶,茶小蓑蛾在浙江、湖南和安徽等地曾是茶树重要害虫之一,在浙江杭州每年可造成茶叶减产10%~50%,严重时可造成茶叶无芽可采。1996—1997年,在江西省万年县滨湖地区,连续2年内有近66.7 hm²茶园茶树鲜叶被茶小蓑蛾为害形成穿孔、裂缺甚至被吃光,严重影响了夏秋茶质量和产量。但本世纪以来,还未见其造成茶树严重受害的报道。2020年6月,在宁波市福泉山茶场有33.3 hm²茶树遭受茶小蓑蛾为害,受害茶树叶片大多已经穿孔(图1),部分茶树树皮也被啃食殆尽,叶片提早脱落,一些茶树枝干已经开始干枯腐烂(图2)。本文重点介绍茶小蓑蛾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供植保工作者参考。

 

 

图1  茶树叶片受害状

 

 

图2  茶树枝干受害状

 

一、形态特征

 

茶小蓑蛾为全变态昆虫,完成1个世代要经历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

 

1

 成虫

 

茶小蓑蛾雄蛾体长4~6 mm,翅展12~16 mm。体、翅背面观黑褐色,腹部节间端部黄色;腹面观腹部及后翅银灰色,后翅前、外缘毛黑褐色,腹部节间有黑黄色斑纹;体披细绒毛,触角羽状。雌成虫无翅,蛆状,体长6~8 mm,头咖啡色,胸、腹部黄白色(图3)。

 

 

图3  茶小蓑蛾成虫及护囊(左雄右雌)

 

2

  

茶小蓑蛾卵椭圆形,淡黄白色,有光泽;长径约0.6 mm,短径约0.4 mm(图4)。

 

 

图4  茶小蓑蛾卵

 

3

 幼虫

茶小蓑蛾老熟幼虫(图5)体长5.5~10.0 mm。头咖啡色,有黑褐色花纹。体长筒形,头部略狭,腹部略宽,尾部变细,黄白色。前胸背板大,黄褐有黑褐纹;中、后胸背面各有咖啡色斑纹4块,背部中间2块偏大而明显。腹部10节,第八和第九腹节背面分别有2个和4个褐色斑,腹末节臀板骨化、深褐色,并具4对刚毛。
 

 

图5  茶小蓑蛾幼虫

 

4

 蛹和护囊

 

茶小蓑蛾雄蛹长4.5~6.0 mm,茶褐色(图6);雌蛹蛆状,长5~7 mm,黄色。

 

护囊圆锥桶形,枯褐色,内壁灰白色,丝质,质地坚韧,囊外粘茶末状细片;老熟幼虫护囊长7~12 mm,化蛹前在囊的上端以一长丝柄系于枝叶上(图3),呈长纺锤形,这是茶小蓑蛾区别于茶树其他蓑蛾的最显著特征。

 

 

图6  茶小蓑蛾雄成虫羽化后留下的蛹壳

 

 

二、发生特点及习性

 
 

茶小蓑蛾年发生2~3代,其中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浙江等省年发生2代,华南茶区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护囊内越冬。雄成虫活跃,有趋光性;雌成虫在囊中羽化产卵,平均每雌产卵在百粒以上,产卵后身体缩小,由排泄口脱出后不久便死亡。

 

初孵幼虫在囊内先取食卵壳,之后自母囊末端排泄孔爬出,十分活跃,爬行迅速,吐丝分散,咬取细小的绿叶碎片织成桶形护囊(图7、图8)。护囊初为黄绿色,日后细碎叶片氧化后变枯褐色,3龄以后护囊外常粘附有碎叶片和枝皮。幼虫日间阳光照射时多在丛间叶背,晨昏、夜晚或阴天则常在叶面活动。幼虫取食和爬行时头、胸部从囊口伸出露于护囊外,腹部翘起,背负护囊于体后。幼龄时蚕食叶片呈透明不规则斑,3龄后可将叶片食成穿孔(图9),叶面斑驳破烂,严重时啃食枝梢和树皮(图10)。

 

 

图7  茶小蓑蛾1龄幼虫护囊(初期)

 

 

图8  茶小蓑蛾1龄幼虫护囊(末端开始氧化变褐)

 

 

图9  茶小蓑蛾取食叶片

 

 

图10  茶小蓑蛾取食树皮

 

 

 

三、防治措施

 

 

1

 修剪除虫

茶小蓑蛾个体虽小,但发生严重时数量往往偏大,人工摘除容易漏摘,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进行茶园管理时及时重修剪,并将修剪枝条集中烧毁。

2

 药剂防治

发生重的局部区域可在1~2龄幼虫期喷施白僵菌、苦参碱等药剂进行集中防治。

3

 保护天敌

茶小蓑蛾天敌主要有姬蜂和小蜂等,田间使用粘虫板防治其他害虫时,应尽量避开天敌类群发生高峰期,并缩短粘虫板的田间放置时间。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