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茶苗为您提供优质茶苗

太奇妙!茶树是这样影响世界的!

2019-11-22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已阅读

中国首部植物类大型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近日在网络平台播出,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其中一集讲述了关于茶树的方方面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是发现和利用茶的最早民族。茶在中华民族的手中塑造成型,随着地理大发现开始被世界知晓,至今世界上有约60个国家产茶,30亿人饮茶,人类都为这一种植物滋养。

 

茶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功,这与她本身的普适性,与人类的特殊需求,与她和人类共同做出的努力皆有关联。而当我们提到茶的时候,第一印象是茶叶,她的背后是不为人熟悉的茶树。茶树和茶叶这一命运共同体本身无法分割,可以说,没有这片叶子茶树物种无法繁衍到如此惊人的地步,而没有树的本体茶叶也将失去生命来源,无法走得太远。而故事的开始仍要回到中国西南那一片原始森林说起……

 

 
 
 
 
 

01

 
 
 

 

 

 

森林,养育了众多树木,而眼前这片森林,因为孕育了一种树木而被人们铭记。这种树在密林中并不起眼,她没有甘甜的果实,开白色小花,四季常绿,却牵动全球60多个国家的经济,影响30亿人口的生活,她的名字是——茶树。

 

在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麓,每年季风从印度洋吹来,带给这片地区丰沛的雨水,亿万年前这里就是植物的发源地,被喜马拉雅等山脉包围,躲过了冰川世纪寒流的直接袭击,众多上古植物幸免于难,茶树就在其中。

 

 

 

生长在这里,是天赐良机,却也要拼尽全力。这棵小茶苗刚踏出第一步,顶开了厚厚的枯叶层,长出两片新叶。她的身高不到十厘米,距离这片森林的顶层还有三十米的高度。

 

 

 

阳光成了此时最迫切的需求,而天空被冠层所覆盖,仅留下空隙允许阳光穿越,层层枝叶参杂其中,留给地面植物的阳光零散稀少。要在这里存活下去,长高是唯一的办法。

 

 

 

为此,茶树首先生长出发达的根系,虽然地上部分还纤细瘦弱,它的根早已向下长出两倍,探入更深的土壤吸取营养,以支持地上部分生长。但是这又给茶树带来了另一个困难。

 

 

 

六月,季风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森林里的植物沐浴在泼洒的雨水中,焕发生机。这本是好事,但问题是时间。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这里的雨季常常达半年之久,这对植物来说变得难以承受,如果长期浸泡在水中,根部将溃败腐烂。茶树们早为这一切做好准备,秘密就在土地上。茶树选择的家往往在斜坡上,这让过多的雨水顺着斜坡流走,树根能够安然渡过漫长的雨季。

 

茶树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去适应这片森林的气候,顺利成长为少年。她有了较为强壮的身体,有了更多的叶子去捕捉森林里散落的阳光,以此合成生长的能量,这些叶子是茶树的引擎。

 

 
 
 
 
 

02

 
 
 

 

 

 

此时,保护树叶成了头号任务,而身上这种昆虫让茶叶岌岌可危。它们长期依赖茶叶为生,演化出用于伪装的茶叶绿色,它叫茶小绿叶蝉,大小只有三到五毫米,看起来不足为惧,但是当它的针状口器刺入茶叶,吸食里面的汁液,茶叶细胞组织就会遭到破坏,茶叶变得枯萎卷曲,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而且它繁殖极快,几乎每月能生产一代。

 

 
 

 

面对小绿叶蝉的大举进攻,茶树有自己的应对。当它的口腔分泌物接触到茶叶时,一套古老的反应体制马上启动,茶叶体内释放出几种特殊气味的信息素,这种气味能够通知一个帮手,猎物在这里,一只猎蛛闻讯赶到,它是小绿叶蝉的天敌。

 

 
 

 

然而仅靠信息素,能够抵御像小绿叶蝉这种特定的天敌,却无法抵抗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破坏性细菌与真菌。这些清道夫无孔不入,如果茶叶受到真菌感染,树叶凋落,茶树将失去生长的动力,直至死亡。为了对抗这些虎视眈眈的敌人,茶树演化出独特的化学防卫机制,隐藏在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等,具有杀菌作用,能够抵御有害细菌,这些物质像一层隐形的屏障,保护茶树直到现在没有发生过毁灭性灾害。

 

 
 
 
 
 

03

 
 
 

 

当茶树顺利成年,当年那株毫不起眼的茶苗,一跃成为这片森林的主人之一。 这棵大棵茶树胸围超过3米,高度约25米,是茶树家族中的巨人。摆脱了底层的阴暗,森林的高层,她拥有了足够的阳光。但是,直射的阳光下会灼伤叶子,她谨慎地控制自己的身高,与这片森林的顶层保持着合适的距离。茶树做出种种努力,其最终目的是为将种族延续下去。

 

 

 

种子承载了茶树的所有期望。但茶树的果实成熟时间漫长,需要一年半左右,如此长的孕育期,使果实还未成熟,花朵就又一度开放,花与果同挂枝头,像“带子怀胎”一般。等到褐色果皮裂开,种子纵身跃向大地,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破土而出。

 

 
 
 
 
 

04

 
 
 

 

在年复一年的循环中,以最初的茶树为中心,茶树完成了群落的建立,安居于森林之中。但如果仅此而已,茶树也许只能坐落在这世界的一角,而不会以叶子征服地球。直到她遇到人类,征程拉开序幕。

 

 

 

茶树与人类可能有无数次擦肩而过,而第一次的真正相遇,或许与森林里的哺乳动物有关。有一种猜测认为,人类曾看见猴子采食这种树叶,于是模仿着以这种叶子为食。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千万年前的那次相遇,但是仍然能从一些古老民族的生活中得到启发。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这里也是茶树的原产地,沿袭着一种凉拌茶的饮食习惯。

 

在劳作休息间隙,基诺族人利用茶园周围的可用食材,为自己补充能量。能振奋精神的茶叶自然成了食材的一种,基诺族人是采集植物的高手,能找到的食材达到四五十种。他们将这些食材放在竹筒中舂碎,在其他香料的辅佐下,茶叶变得美味可口。这是人类在探索茶叶的使用方法时,做出的尝试之一。

 

 

 

 
 
 
 
 

05

 
 
 

 

传说,神农尝百草发掘了茶叶的药性,自此茶叶也被作为药物而广泛使用。食材之外又是一味药材,需求的增加促使驯化随之而来。

 

 

 

在云南省凤庆县的香竹箐,生长着一棵被称作“锦绣茶祖”的大茶树。它是早期人工栽培型茶树的代表。锦绣茶祖仍然保持着乔木树型,高逾十米。但相比野生型,锦绣茶祖已显现出人为矮化的痕迹。

 

最初,茶树传播区域在热带森林不远的地方,当气候向温带过渡,热量和水份减少,乔木茶树难以适应而被淘汰,只有那些小型乔木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而生存下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可以将茶籽带到几千里之外的区域。《四川通志》里留有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西汉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手植七棵茶树,后世称其为“蒙顶茶祖”。但是此时,茶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不盈尺,叶片细长,这与森林中的野生大茶树相去甚远。

 

 

 

这是茶树为了适应温带环境,出土就开始分枝,丢弃主干变成不足一米的低矮灌木。她缩小叶片,并在最脆弱的顶芽上生出白毫,这些白毛具有一定的储温作用,可以保护顶芽免受冻害。而加厚蜡质层,让灌木茶树的叶片比大茶树的叶子更加坚硬,足以抵抗漫长的寒冬。灌木茶树是家族中身材最为矮小的一种,却在生命力上最为顽强。

 

 
 

 

茶树每跨出新的一步,人类都在观察,低矮的茶树更能适应新的环境,并且更容易采摘,于是人类更倾向于栽培灌木茶树。 

 

 

 

 
 
 
 
 

06

 
 
 

 

人类成为茶树有史以来最有力的传播者,扩大适应性的茶树追随最初发现她的中华民族,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四处延伸,早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就到达了北边的秦岭,东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而与茶树同属的280余种山茶属植物,油茶、茶花等却无法复制茶树的这种成功。

 

是什么让茶脱颖而出?科研工作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破解了茶全基因组图谱,从中找到了关键所在。

 

 

 

“茶树在它的进化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同时还有很多的基因发生了串联复制,导致了茶树叶片当中合成风味化合物的关键酶基因的数量,较其他植物明显增加,然而油茶的叶片里面,合成这些关键物质的基因物质的表达量明显要低于茶树的叶片,因此油茶积累滋味物质含量是非常少的,不适合做成像茶这样的一种饮料。”

基因复制是茶树为抵御自然灾害作出的改变,而一些关键酶基因数量的增加,在结果上是产生了更多动物和人类喜爱的风味物质,它们彻底改变了茶树的命运。

“茶树叶片中富含令人喜爱的风味物质,比如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

 

茶叶中茶多酚的杀菌作用,能够帮助人类抵抗微生物;与森林里的猴子一样,人类也喜欢咖啡因带来的舒爽;而茶叶中的第三大类物质,茶氨酸,具有类似味精的鲜味,能给人愉快的口感,打破了进入人类口中的最后一道屏障。

 

 

 

当茶叶从茶汤中慢慢独立出来,茶叶从药用变成饮品,一直持续到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种转变扩大了茶叶的使用范围,因为人不会每天服用药材,但可以每天都喝上一杯茶。茶叶开始作为先锋,为茶树的扩张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

 

 
 
 
 
 

07

 
 
 

 

新鲜的茶叶并不容易储藏,如何封锁住茶叶的风味,这个迫切的需求催生出制茶工艺。四川雅安有一种茶历史悠久,它的制作粗犷原始,颜色与茶叶的本色已经相去甚远,变得黝黑,名为黑茶,是火帮助茶叶完成了重塑。

 

茶叶自茶树上采下,并无太多挑选,黑茶粗犷的制作手法让十几片叶子都能物尽其用。离开茶树的叶子,没有了能量供应,体内的酶开始消耗叶子本身,茶叶的活力进入倒计时。

 

 

 

如何阻断这种消耗,由火带来的热量发挥了关键作用。茶叶在滚烫的铁锅中进行翻炒,这个过程被称为“杀青”,杀青使酶在高温下失去作用,没有了酶的催化作用,风味化合物在叶中保存下来。青草味在这个过程中散失,使其更适合饮用。而去除水分,则变的更容易储存。失去生命的颜色,叶的本体已死,茶却保存了下来。

 

 

 

当黑茶打包成团,紧压成砖,她可以经过几个月的运输不变质,到达数千公里外的青藏高原。当地的人们用茶与酥油混合成酥油茶,茶叶融入当地饮食,成了藏民必不可少的日用品。

 

这一次,茶叶离开树,以另一种形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不仅输出到西南、西北边疆,还曾延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至西亚地区。 

 

 
 
 
 
 

08

 
 
 

 

 

 

茶叶的普及,使有关茶的文化活动增多,在宋代有一种叫“茶百戏”的技艺,它类似今天的咖啡拉花,成为文人间流行的娱乐活动。此时,茶叶工艺也正迎来一次重要的改革,因为贡茶龙凤团饼的制作复杂,为减轻繁琐工序带来的劳役,明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制作散茶。

 

这次的改革中,一种重要的茶类由此诞生,这一类茶将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推动茶树征服世界,但此时她还需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当时的大英帝国与茶叶刚好成全了彼此。

 

1610年,一种红褐色的茶叶被荷兰商人从中国带到了欧洲,她有一个独特的名字Bohea Tea。Bohea ,是武夷的谐音,这种红褐色的茶叶是来自福建武夷山的红茶。

 

神秘的东方与神奇树叶的组合,让红茶在西方引起关注,特别是征服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

 

英国的饮茶由贵族开启,逐成风气,从上至下,最终落到普通工人的茶杯中,而这几乎拯救了这些底层工人的生活。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英帝国的辉煌。支撑这辉煌的,不止是机器,更有操纵机器的工人。工人的工作时间比农业社会大大延长,并且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循环的流水线容不得一点差错。是茶帮助他们补充能量,给予他们抚慰,英国政府迫切的进口大量茶叶,以支撑这段不仅对于他们,甚至将整个世界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革命。

 

这座伫立街头的绿色小茶店,店里的茶价格非常便宜,用最简单的塑料杯包装,一杯只需要几块钱,现在仍是这里卖的最好的饮料。

 

 

 

“司机、警察、急救人员、还有当地的清洁工,大家都会来,这里就像当地社区的一个小中心。”

 

而茶便宜的背后有其历史原因,因为这家茶店最初是为平民大众专门设立的。它的名字叫“Green Shlter”,直译为“绿色的庇护所”,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乐于聚集在此,为的是在工歇时间喝上一杯茶。

 

茶中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加上牛奶和糖的能量,帮助工人快速恢复体力。政府看到了这些好处,积极扶持绿房子这样的茶店,茶使绿房子得以存在,给予工人支撑,这些工人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取得成功。

 

 

 
 
 
 
 

09

 
 
 

 

得到了工业革命的力量,英国一跃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强国。它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试图扩大自己的版图。此时,硝烟弥漫的战争也无法让英国人放下茶叶,茶叶随之进入战场,他们甚至为茶设置了一套专门的设备。在多塞特郡的坦克博物馆内,这些坦克内部构造复杂拥挤,但是英国人还是想方设法塞进去了这个四四方方的铁盒。

 

“打开茶包,放入马克杯中,按下蒸煮器的水龙头,热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水是已经烧开的,可以直接冲泡茶包,糖和牛奶在配给包中也有,不必下车,在车上就可以安心享用一杯热茶。”

 

 

残酷的战争中,来自家乡的一杯热茶带给他们温暖,也给他们力量。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英国士兵的配给中仍然保留了茶叶。” 

 

 
 
 
 
 

10

 
 
 

 

与已经能给战士配备大量茶叶不同,在英国人爱上茶叶的初期当时茶叶珍惜昂贵甚至一些战争也与她有关。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在英国人看来,茶树的全球化种植已经势在必行,他们找到了一个人和一片土地,茶树开始向中国以外更广阔的区域传播。

 

这个人是植物间谍罗伯特·福琼,在中西方对峙的历史时期,他受英国派遣,伪装成中国人的模样,多次秘密潜入中国,寻找最优质的茶种。最终,福琼带走了两千株茶苗,一万七千颗种子,这些茶种和茶苗翻山越岭,跨越海洋,踏上了祖辈们难以想象的旅程,这趟旅程的终点是喜马拉雅山背面的印度。

 

 

 

在异国他乡,茶树再一次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幸运的是背靠喜马拉雅山的大吉岭,与茶树的原生环境相似,茶树喜欢这一切。此外,茶树独特的授粉机制早已为这一步做好了适应基础。

 

 

 

茶树的花朵被植物学家称为“完美之花”,在一朵茶花上,既有雌蕊也有雄蕊。本来雌雄蕊之间依靠一阵风就可以完成授粉,但是茶花反而将自己的花粉阻挡在外,而只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这种异花授粉,大大提高了授粉的难度,但是这一选择对于种族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让茶树之间基因不断重组,从而产生更优势的植株,这种不断舍近求远的累积,让茶树即使在陌生的印度大地也顺利完成定居。

 

“这是大吉岭最古老的茶园,Aloobari。推开门,一下子就展现在我面前”

 

 

 

与现代茶园的整齐划一不同,这里的茶树随意散落在茶园里,依稀可见当年人工栽种的痕迹,住在茶园旁的居民们口口相传着这片茶园的历史。

 

“今天大吉岭有87个茶园,大部分茶园里的茶树,都从中国的茶树而来。” 

 

直到现在,Aloobari还在出产茶叶,大吉岭也成为全球三大著名红茶产地之一。茶树在印度种植的成功,证明了茶树全球化的可能,但这只是第一步。

 

 

 

 
 
 
 
 

11

 
 
 

 

茶树想要走的更远,还是需要靠茶叶征服更多的人,但是人工制茶费用太高,要走向全球还需要更大的生产量和更低的价格,此时由茶叶推动的工业革命又反馈到茶叶生产上。印度的茶园已经是工业生产的一部分,它更适合称为种植园,茶树变成像水稻一样的农作物,能影响茶树生长的因素被严格控制,茶树的高度,树之间的距离,灌溉沟渠的数量,从茶园上空看去,茶树像一个个方格填满了整块拼图。就连遮阴树也是经过严格挑选,这些树木顶篷高大,而叶子细小,即使有落叶也会从茶树间隙掉落下去,而不会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

 

 

 

这些茶树几乎同时完成生长新叶的任务,以达到用于工业生产足够多的茶叶原料,她们被统一收割送进工厂。与中国保持全叶的理念恰恰相反,工业要把她做成碎茶,工人把萎凋之后的茶叶直接投进压碎机压碎,接着撕裂成细小的颗粒。这样做让茶叶化整为零,在运输储存中都不至于折损,细分化是工业革命为茶叶提供的最大启发。这些颗粒堆积在一起,在风与热的催化下,氧化成红褐色。虽然红碎茶到这一步在外形上与中国的成茶已经相去甚远,但是氧化原理学习的仍是中国红茶的制作理念。

 

 

 

茶叶的运输与制作一样耗费人力,英国人为降低这一费用,在印度兴建铁路,当茶叶从山上轰隆而下,带动了印度整个铁路系统的发展。从种植到制作,茶叶生产的每一步都被严格控制,价格逐步趋低。在此之前,印度是个不饮茶的国家,如今,茶铺遍及大街小巷。

 

 

 

印度的成功激发了全球茶树种植热潮,茶树从亚洲出发,19世纪80年代进入欧洲,20世纪初征服非洲大地,20年代传入美洲,约同一时间进入大洋洲。今天,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种茶,30亿人口饮茶。

 

 
 
 
 
 

12

 
 
 

 

大部分时间,茶充当着一种可口的饮品,而在日本,茶却超越于此,参与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这种构建最初源自僧人,自从茶叶的提神功能被僧人发现,便被僧人引入凝神专注的禅修之中,而茶平和清静的个性,让她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僧人的清贫生活。僧人一度成为传播茶叶的先行者,唐朝时,就陆续有日本僧人尝试把茶带回日本,但当时茶并不为大众所知。

 

 

 

直到宋朝,一位叫荣西的禅师撰写了两卷《吃茶养生记》,才在日本推广普及了茶。而僧人在饮茶中体会心灵,得出饮茶同是禅修的“禅茶一味”精神,孕育出了日本茶道。

 

 

 

茶道,被当作日本最高的待客之道,他们甚至为此建造专门的场所——草庵。从草庵开始,茶道追求营造一种回归自然的氛围。由荣西禅师创立的建仁寺中,这座名叫“东阳坊”的草庵,环境清幽,即使身处都市也好像退回到自然森林之中,日本称之为“市中的山居”。茶室外的庭院被称为“露地”,露地中有一段小径,意在阻断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当来客踏上露地,行走在花草掩映中,逐渐放下世俗扰事,平心静气。

 

 

 

单纯的饮茶在茶道中已不是目的,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因茶提供的这一段清寂时光。茶道中有“一期一会”之说,意思是每次茶会都不能再重来。因此,主客应把每次茶会都当作最后一次相见,珍惜每次相聚。煮茶的每一步都已成为一种仪式,客人传递着共饮一碗茶,俗世的身份差异也在茶中消解。墙上挂着照应当季的书画和鲜花,身边坐着坦诚相对的友人,人们身处茶香萦绕的空间之中,静静体会着自然和生命的议题,而其中的茶最终也超越了饮品,成为人类意识的一部分。

 

 
 
 
 
 

13

 
 
 

 

茶树以叶扬名,在其盛名之下,茶树似乎隐去了自己的身份。茶叶被世人传颂,演绎出绵延的文化,带来经济的发展,也挑起风起云涌的战争,直至成为人类精神的部分,似乎人们心中的茶,约等同于茶叶。而实际上,茶叶只是茶树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在其辉煌的背后,是茶树植物繁衍策略的极大成功。

 

 

 

这种从中国西南森林走出的树木,植物学家林奈,在1753年将其命名为Thea sinensis,意为中国茶树。

 

 
责任编辑:千鹤茶苗